国家大力推进制造强国战略、加速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下,智能制造人才成为制约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。芜湖市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,正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推进“芜湖制造”迈向“芜湖智造”。面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缺乏“同频同心”、课程体系缺乏“先进智造”、保障体系缺乏“协同共管”的问题,我校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聚焦芜湖工业机器人、柔性化产线、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,成果运用系统论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论,依托全国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、全国智能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、安徽省智能制造知名工匠培养基地、安徽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 11 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项目,聚焦校企协同育人中“合作层次浅、资源对接慢、评价标准单一”的核心问题,历时 5 年,构建实施“产教同频、多元赋能”智能制造工匠人才培养模式。
成果创新构建“产教同频”校企协同育人机制,企业总经理、技术总监兼任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顾问,推动成立产教融合理事会、专业建设委员会、教学实施委员会和质量评估委员会,校企双向嵌入共商培养方案、共建课程体系、共组教学团队、共评培养质量,协同培育具有“学生 + 准员工”双重身份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。校企联合解构智能制造岗位能力需求,将企业先进技术标准、生产流程转化为教学内容,建成融入思政元素与工匠精神的“技术 + 素养 + 创新”课程资源库,形成“岗课赛证创”互通互融的课程体系;搭建“过程 + 成果 + 增值”三维评价体系,以学生技术技能、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开展多元评价,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。
成果实现了三大突破性变革:从校企零散合作、缺乏长效机制,到企业全程深度参与的 “产教同频、共生共荣”育人理念创新;从“理论主导、实践脱节”“单一技能培养”,到建成集“学训产研创”于一体的“虚实融合、多元赋能”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平台;从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错位,到精准对接智能制造核心岗位,创新“三阶递进、岗变课调”的动态培养模式。该模式引发主流媒体和省内外智能制造类院校广泛关注,发挥了鲜明的引领示范作用。成果实施以来,精准对接芜湖制造产业紧缺人才需求,毕业生在智能装备数字化设计、柔性化生产线装调、工业机器人运维等关键岗位占比超 70%,教师团队芜湖市 32 家规上企业提供四化诊断技术服务,师生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助力企业攻克 25 项技术难题,为推动了芜湖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